可穿戴设备的一些反思和想法
去年最火的一个词是“互联网思维”,今年过了将近一半,“智能硬件”比较热火,让长期受困于“硬件创新瓶颈”的高手们如发现了新大陆,蜂拥而至。卡上加颗芯片就叫物联网公司,电饭煲带无线功能就是智能家居,做个土丑肥能打电话,连亮点和卖点都不清楚的手表,美其名曰可穿戴,这个很早就有的玩意,实在看不出新意在哪。这些不是吐槽,而是事实存在。从去年可穿戴火起来开始接触这一领域,奔波于各大论坛和可穿戴公司,经过一圈洗 脑下来,他们大抵要传达这几层意思:第一,我们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可穿戴新潮公司,选材和芯片都属一流水准,产品很有竞争力;第二,我们的产品功能丰富,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比如打电话、计步、测心率…;第三,功耗很低,价格也很低,达到用户可接受水平;第四,后台数据很重要,我们已有专门的团队分析处理数据,也有专门的社会化营销团队。当问及产品的最大卖点和受众、出货量以及数据运营规划时,很少有清晰思路。尤其在看到产品的一瞬间,就感觉我不会买。
我问过身边的朋友对可穿戴的了解程度以及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最吸引人的产品,回答基本是不了解或没有购买欲。我本人在用Misfit Shine,也看到身边一些朋友在用FitBit和Nike+ FuelBand,(国内的产品除了自己用,很难见到。)。让我谈Misfit有多大粘性,也说不上,我甚至也怀疑它数据的准确性,只是每天提醒我今天的目标未完成,再出去多走几步,每周看看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看下周如何调整,仅此而已。更大的用途只是为了装X,我觉得外观和产品形态做的还不错,我愿意戴,连Misfit的创始人Sonny Vu也坦言:你的产品先要让用户穿上,再谈功能。起码这一点他做到了。而我不过是借此从朋友“哇”的一声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表明装X成功。
上周末去参加芯原微电子承办的松山湖IC创新论坛,大佬云集,议题的最后也离不开最火的可穿戴市场,议题主要围绕如何找准用户需求,产生用户粘性。优美通讯在可穿戴这块积累颇深,为国内外多家知名公司做代工,优美副总裁刘向农也坦言:”这个市场目前炒的过热,现在不谈可穿戴都不好意思说是做硬件的。但这个市场如此火也可理解,每次浪潮来的时候都有原因。不过现阶段,大部分人把这些产品当新奇的玩意看,预定火热,回去用不了几天。”很多产品看似光鲜的预定背后,用户粘性其实并不强,出货也一般。
也有不少人靠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人们很多“刚需”,比如小孩尿布提醒功能、老人鞋子装传感器定位/防跌倒、隐形眼镜通过泪水检查疾病、筷子检查食物卡路里…实地调查一圈发现,并不是想的如此简单。对这个市场又困惑了:到底需求在哪,如何找准痛点,对症下药?这个市场是大众还是小众市场?大公司才能玩还是小公司也有机会?功能是单一还是丰富点好?
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这个市场还处于萌芽期,生态还不完善,用户认知度还需要时间培育,连三星的手表一季度也不过40万出货量,FitBit出货总量也刚过百万。所以对大多数公司而言,机会还在,而且只给有准备的公司。冲的太快只能沦为先烈!
苹果的iWatch会是一剂猛药,不谈功能,它的品牌影响力会给整个市场带来空前的热度,而且对于普及用户认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感谢各大玩家的预热,iWatch发布后,可穿戴时代才真正开始。
页:
[1]